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医用超声设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学成像组成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从事医学超声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 年1 月到2002 年9 月在美国Toledo大学以博士后身份从事超声成像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教育部回国留学基金。发表有关超声成像方面的论文近50篇,专利6项,其中已授权专利4项。独立撰写了专著《超声成像算法导论》。并应邀参与了专著《Fourier Transforms - Approach to Scientific Principles》编写,撰写章节“High Frame Rate Ultrasonic Imaging through Fourier Transform using an Arbitrary Known Transmission Field”。
代表性科研成果分为4个方面:
超声成像:为提高成像速度和分辨率, 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谱传播原理的快速超声成像数学物理模型,建立了新的高帧率(High Frame Rate,HFR)超声成像系统。提出了频域合成成像概念及其实现方法,展宽了成像的频谱范围,改善了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提高了超声成像质量。在三维成像研究中,提出了基于非衍射波的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它利用一维传感器发射非衍射波声场,采用合成孔径技术对整个目标区域回波信号综合处理,利用傅立叶变换进行成像,成像系统具有较高帧率和分辨率。
超声骨密度测量:把CT 成像理论引入骨密度测量,首次提出BUA 切片成像方法,通过提取BUA 在骨骼中的空间分布信息,实现了BUA 从参数测量到图像测量的转变。另外采用非衍射波作为测量声场,从而强化了BUA 测量的方向性;提出Golay-Chirp 编码信号作为超声发射信号,降低了超声发射信号功率,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改善了测量精度。
Doppler血流测量:为测量血流的速度矢量信息,提出了向量投影定理和视在位移概念。对于每个接收阵元,根据视在位移概念建立了速度诸分量与接收信号相位之间的线性关系式。由于在确立速度诸分量与接收信号相位之间线性关系式时,未采用某些文献中的非线性到线性的近似处理,取得了比现有多普勒血流测量方法更高的测量精度。
心电建模与仿真:提出了矢量传播仿真算法,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在心电仿真中心脏生物电兴奋传播这一关键性问题。成功地仿真了正常心电图的QRST波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时的QRST波,还进一步完成了T波倒置及正常心电图ST段的仿真,而后一种仿真在有关心电研究文献中至今未见其他报道。